這種情況很少見,早期發現至關重要。
情況下
患者為84歲女性,因前額腫脹疼痛2天就診。患者否認有外傷、視力改變、鼻竇充血/引流、咽炎或既往類似症狀發作。
她還否認發燒、失去意識、頭暈、惡心/嘔吐或平衡問題。既往病史包括複發性鼻竇炎、類風濕關節炎和高脂血症,藥物包括洛伐他汀、莫匹克和阿司匹林。她沒有已知的過敏症,沒有相關的手術或社會曆史。檢查時,患者前額左側有明顯起伏性腫脹,輕度上瞼下垂,上眼瞼腫脹。
患者鼻黏膜發炎,左中鼻道完全阻塞。身體檢查的其餘部分並不突出。她不發熱,高血壓165/88,輕微心動過速102。懷疑是Pott的浮腫腫瘤,病人立即被轉到急診科。
治療
到達醫院時,患者體溫不高,血壓181/96,心率94。啟動膿毒症治療方案。白細胞計數、乳酸和PT/INR正常,葡萄糖升高至117,陰離子間隙為13。
行腦/頭部CT無對比,頜麵部CT無對比。兩次掃描均顯示廣泛、多灶性副鼻竇炎性疾病,左額竇最嚴重,皮質變薄,前/內側緣糜爛,與骨髓炎相符。
前額軟組織腫脹與Pott’s Puffy Tumor相吻合。會診內科、傳染病科、耳鼻喉科,開始美羅培南、萬古黴素經驗性治療。
手術於入院後5天完成,包括左額竇內鏡下切開及骨膜下膿腫引流,雙側內鏡下全篩竇切除術及雙側內鏡下上頜人造口術及組織切除。
令人驚訝的是,血液、鼻腔和鼻竇培養正常。耳鼻喉科專家推測,由於實驗室錯誤或患者已經接受了24小時的抗生素治療,鼻竇/鼻腔培養是正常的。
出院後,患者靜脈注射頭孢吡肟、口服鞭毛酰、類固醇和鼻鹽水6周。患者已完全康複,並繼續接受耳鼻咽喉科隨訪。
曆史
波特腫瘤最早是在18世紀60年代由珀西瓦爾·波特爵士描述的。他的病人在頭部外傷後出現前額腫脹。這種情況的報道很少見,但似乎在患有額竇炎的青少年中最常見。症狀包括眶周和/或前額腫脹、化膿性鼻漏、發燒和神經功能障礙。
膿液培養常顯示鏈球菌/葡萄球菌、克雷伯菌或流感嗜血杆菌。感染可能是多種微生物,因此抗生素治療應包括厭氧菌的覆蓋。並發症包括腦膜炎,硬膜外和硬膜下膿腫和竇血栓形成。鑒別診斷包括感染囊腫、血腫、非霍奇金淋巴瘤和癌。
CT掃描是急診科的黃金標準,與耳鼻喉科和傳染病科等專家合作是必須的。
雖然Pott 's Puffy Tumor在青少年中很少見,在老年人中更少見,但提供者必須熟悉這種實體。否則,患者可能麵臨嚴重後果,包括死亡。
圖片來源:
版權所有:©2014可汗MM等。這是一篇開放獲取的文章,根據創作共用署名許可的條款發布,允許在任何媒介上不受限製地使用、分發和複製,前提是要注明原作者和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