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有多少人死於急診科?

1評論

1997年至2011年間,急診科的成人死亡率下降了近50%。一項新的研究探究了其中的原因。

急診室(ED)遠非一個理想的死亡場所。然而,在美國,超過一半的老年人在生命的最後一個月去急診室。以死亡告終的急診科就診對所有相關人員(患者、護理人員和提供者)都是一種折磨,而且對衛生保健係統來說也意味著巨大的成本。理想情況下,我們希望有一個醫療保健係統,可以讓病人在一個有利於適當哀悼和姑息治療的環境中與親人度過最後的時光。那麼,有多少病人是在混亂的急診室而不是在這個理想的環境中死亡的呢?

我們和Renee Hsia博士在2016年的一份出版物中討論了這個問題[1]研究了1997年至2011年間美國ED成人死亡率。通過使用美國疾病控製和預防中心(CDC)提供的數據集,我們發現了一些重要的東西。在此期間,成人患者在急診科的死亡率下降了48%。1997年,美國成年人的死亡率為1.48‰。2011年,這一比例降至每千名美國成年人0.77人。


廣告

毫不奇怪,年齡越大、分診評分越急的患者更有可能死於急診科。近三分之二(63%)的急診科死亡患者表現為心肺驟停、無意識或在到達時死亡。其餘患者最常見的症狀為呼吸短促(8%)、損傷(5%)和胸痛(4%)。死亡率將美國人口普查局的人口估計數作為分母,而不是總急診次數。因此,負死亡率趨勢與低敏銳度急診科就診次數的增加無關。

從這項研究來看,我們不能說為什麼ED死亡率會出現這種下降趨勢,但有一些可能的解釋。首先,這一趨勢可能是由於姑息治療在美國的作用越來越大。姑息治療的努力往往導致絕症患者在自己舒適的家中或臨終關懷類型的環境中死亡。1989年至2007年間,在家中死亡的患者比例增加了50%以上。可以想象,這可能會導致更少的臨終病人被轉移到急診室。其次,這一趨勢可能是由於最近院前係統在無效的臨床場景中拒絕或終止複蘇努力的努力。例如,在過去十年中,美國的某些城市實施了院前政策,根據具體的預先指示或停機時間,對某些心髒驟停患者放棄複蘇努力。這將減少心髒驟停患者被送往急診室,在那裏他們可能在到達時被宣布死亡。

第三,公共衛生的改善也有助於解釋急診科死亡率的下降。例如,提高機動車安全,如加強限速和酒駕法律的執行,可能會降低鈍性創傷患者的ED死亡率。


廣告

最後,我們不能忽視急診醫學的改進有助於降低死亡率的可能性。現在,越來越多的急診科由經過專門訓練處理急性緊急情況的經委員會認證的全職急診醫生組成。最近,越來越多的急診醫學畢業生追求重症監護獎學金,使他們在治療危重病人時能夠使用先進的臨床技能。在許多急性疾病的初始管理方麵也取得了廣泛的進展,例如敗血症、中風、創傷和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循證方案。所有這些進展都可能有助於降低ED死亡率。

雖然有可能急診科患者隻是存活了足夠長的時間而被收治入院,但我們沒有看到住院患者死亡率的上升(在同一數據集中可用),所以這種解釋不太可能。

總之,從90年代末到本世紀初,急診科的成年患者死亡率下降了。這一趨勢背後的原因可能是多因素的,包括公共衛生方麵的進步,以及姑息治療、院前和緊急重症監護。總的來說,這可能意味著我們的醫療保健係統可能會得到改善,病人可以在一個更合適的環境中度過他們最後的幾個小時,遠離繁忙的急診科的不適。我們相信,每個病人在生命的最後時刻都應該享有和平、安靜和隱私的權利,最好是被親人包圍——所以我們發現這種趨勢令人鼓舞。

datadivecharts


廣告


參考

  1. http://content.healthaffairs.org/content/35/7/1303.abstract

關於作者

他是西奈山伊坎醫學院急診醫學係的助理教授和K23學者。

Kanzaria博士是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急診科醫生和臨床學者。

1評論

  1. 作者遺漏的一件事是,現在的醫學總體上比幾十年前要好得多。當我在80年代是一名護理人員時,CHF, COPD和哮喘患者的代償失調和酸性反應太常見了,我們在現場給他們插管。這種情況在今天的患者使用的藥物中要少見得多,因為人們在家裏保養得更好。我同意公共衛生的努力也產生了影響——我發現我們的病人比過去更加意識到中風、心肌梗死和其他潛在致命疾病的警告信號。最後,我認為美國創傷中心協會和它在創建一個更有組織的創傷中心係統方麵的影響在改善這一人群的護理方麵做了大量的工作。

回複

Baidu
map